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切换——从过去“靶点跟风 、估值虚高 ”的概念炒作期 ,逐步进入“数据说话、临床兑现”的务实发展阶段。
在近日的2025西普会(第十八届健康产业生态论坛)的2025 Healthcare BD China峰会上,复宏汉霖(02696.HK)、科济药业-B(02171.HK)、复星医药(600196.SH) 、科兴生物等企业领袖的分享,以及中康控股(02361.HK)披露的交易数据共同指向:创新药BD(商务合作)已成为筛选优质资产、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抓手,而创新药国际化则告别盲目出海 ,形成“本土筑基、分层突破”的清晰路径 。
从“哄抬热点”到“价值锚定 ”
曾几何时,创新药BD领域不乏“热点靶点拍卖式争抢”的场景,部分企业以“未来里程碑付款”包装管线 ,将未验证的数字叠加成“天文数字估值 ”,但实际落地的“首付款”占比极低。
复宏汉霖董事长张文杰在演讲中直言,“以前行业讨论BD时 ,总把未来不可能的 、潜在的数字加在一起,创造出虚高的概念,但这些东西水分太多”。但如今 ,行业风向已彻底扭转——BD不再是单纯的“项目买卖 ”,而是考验企业“提前捕捉价值、精准评估数据”的核心能力。
中康科技BD事业部总经理戴有文在西普会现场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BD交易数据,直观印证了BD的价值转向:今年至今全行业创新药交易总交易额达570亿美金 ,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640亿美金;更关键的是,体现交易“即时含金量”的“首付款 ”累计达33.2亿美金,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 。
戴有文强调,“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资产输出地 ,这是政策、资本与回国企业家共同带来的成果”。其中,三生制药与辉瑞在2024年5月20日达成的PD-1双抗合作,以12.5亿美金首付款 、70亿元人民币总交易额成为“现象级案例” ,单笔首付款就占据总首付款的40%。这种“真金白银 ”的交易,彻底取代了过去的“概念炒作” 。
张文杰对“高水平BD”的定义,更道出了当前行业的核心逻辑:“真正的高水平BD不是别人看到火热靶点时 ,你用更高价格去拍卖哄抬物价,而是在机会未成为热点前,你能通过数据评估捕捉到它”。
这一逻辑在康哲药业的BD实践中得到呈现。康哲药业首席投资官姜非提到 ,康哲在引进芦可替尼时,并未追逐当时已获批的“特应性皮炎 ”热门适应症,而是提前两年聚焦“白癜风”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。“白癜风在全人群中发病率约1% ,对应1400万患者,我们计划通过地产化将成本降低,再推动医保准入,用‘价格换量’兼顾商业化价值与患者可及性”。这种“以临床价值为锚点 ”的BD选择 ,不仅避开了同质化陷阱,更让合作从“一次性授权”升级为“全链条价值共创”。
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表示,企业在选择CAR-T管线合作时 ,优先评估“临床数据可验证、成本控制路径清晰 ”的项目,“我们不会盲目追逐新靶点,而是看数据是否能证明疗效 ,以及能否通过通用型技术降低成本——比如我们首款通用型CAR-T的临床数据显示60%应答率,这就是我们BD合作的核心底气” 。
从交易结构的细分数据看,BD的“头部效应”与“质量导向 ”也愈发明显。
戴有文披露 ,2024年上半年75笔出海交易中,16家企业的单交易金额超10亿美金,占据总交易额的80%;首付款方面 ,14家企业的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,占总首付款的89%。这种“头部集中”的趋势,恰恰说明BD正从“广撒网”转向“精挑选 ”,企业对“数据质量”的评估能力 ,直接决定了BD的成败 。
张文杰还特别强调,“内部研发与外部BD本质是同质的——内部研发需要在每个决策节点评估数据,外部BD引进产品时 ,同样要判断对方数据的可靠性,两者的核心能力都是‘数据判断力’”。
从“盲目出海”到“本土筑基 ”
中国创新药国际化曾走过“重交易、轻落地”的弯路——数年前,部分企业在未扎稳国内市场的情况下 ,仓促推进海外布局,最终因“临床数据不被认可 、商业化能力不足”陷入困境。
但在2025 Healthcare BD China峰会的圆桌对话中,行业已形成明确共识:国际化的底气源于本土市场的成功验证 ,需遵循“先本土、后海外,先新兴、后成熟 ”的分层路径,在务实中打开全球空间 ,而企业的实践案例与行业数据,更让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得到印证。
“中国占全球近1/4人口,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,若不立足本土市场 ,出海就是无源之水 。”凯基信诚董事长俞康信在圆桌对话中的这句话,道出了国际化的核心前提。
科济药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,李宗海提到 ,科济的CAR-T出海计划并非“优先推进”,而是“先做好国内商业化 ”——其血液瘤CAR-T去年仅154份订单,今年上半年已增至110余份。“如果国内商业化做不好 ,海外自主推广就是空谈——只有在本土证明了产品的临床价值,比如我们实体瘤CAR-T能解决大癌症适应症的需求,才能在海外合作中掌握主动权” 。
从行业数据看 ,本土市场的“价值验证”能力,已成为国际化的核心支撑。戴有文提到,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交易同样呈现复苏态势:境内合作59笔 ,接近2023年全年110笔的一半,预计全年将超去年;更关键的是,境内交易首付款从2023年的不足1亿美金,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5亿美金 ,“这说明中国企业对本土市场的信心正在回升,大家愿意真金白银投入境内项目 ”。
复星医药海外运营部总经理彭玺提到,复星医药的国际化经历了“仿制药出海-License-out交易-创新药商业化闭环”三个阶段:2017年复星通过收购印度企业 ,以仿制药打开美国市场,积累海外合规与供应链经验;近两年则聚焦“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药”,在沙特等“一带一路 ”国家成立合资公司试点 ,将中药改良药 、细胞治疗等产品推向当地市场 。
彭玺表示:“我们在沙特的试点,首先关注中国生产工厂的海外审计差距,以及当地的药物经济学诉求——比如中东市场对‘高性价比创新药’需求旺盛 ,我们结合复星原有的仿制药资源,将创新药与仿制药组合推广,既满足当地患者需求 ,又降低商业化风险”。这种“从仿到创、从易到难”的路径,避免了“空中阁楼式”的国际化。
在具体落地中,国际化的“分层突破 ”策略愈发清晰,不同市场的差异化布局 ,让企业能更高效地打开全球空间 。对于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企业多以“成熟产品+成本优势”打开缺口。
科兴生物拓展中心高级总监何社辉提到,科兴生物将白蛋白紫杉醇推向欧盟时 ,提前两年筹备供应链。“我们目前实现‘生产一批、发货一批 、放行一批’的高效节奏”,何社辉表示这种“以成熟产品试水、积累本地化经验 ”的模式,为中后期创新药出海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。
而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 ,“合作借力”成为中小Biotech的主流选择。张文杰以辉瑞与BioNTech的合作为例,“2020年时,BioNTech的mRNA技术未被验证 ,几乎没人知道mRNA疫苗的概念,但辉瑞通过合作提供临床与商业化支持,成为创新药历史上短时间获利最大的BD交易”。这一案例证明 ,中小Biotech独立开拓欧美市场难度极高,需依托跨国药企的临床资源、渠道与支付能力。
荃信生物首席商务官吴生龙则从Biotech的角度,补充了成熟市场的布局逻辑:“中后期创新药出海非常难,如果你不是全球同步开展临床 ,海外需要重新做试验,本质上就是落后资产——我们的策略是,早期差异化创新药卖给全球头部基金 ,由他们对接跨国药企,而中后期产品则聚焦国内合作,不盲目冲击欧美市场 。这种‘有所为 、有所不为’的选择 ,恰恰体现了当前国际化的务实性。 ”
从西普会的行业领袖行业对话与数据披露中不难看出,中国创新药正告别“野蛮生长”,进入“精耕细作”的新阶段。正如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所言:“中国创新药的创造力无需怀疑 ,过去10年我们用勤奋完成了量变积累,现在正迈向质变——只要聚焦临床价值、稳步推进合作,就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” 。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最大配资平台:中国十大配资公司-BMS与BNT达成90亿美元交易 狂赚普米斯“筹码”差价 中国创新药价值重塑进行时
低息配资炒股网: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-正式启动!创新药大利好接踵而至!中国创新药企全球化发展加速
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:网上平台配资-黄仁勋:美对华芯片出口管制“失败” 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暴跌
散户配资: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-【风口研报】创新药行情持续火热 板块有望迎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机会
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:在线炒股配资公司-“美联储传声筒”公开辩经 称美联储即将迎来史上最不寻常权力交接
武汉股票配资公司: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-沪指站上3400点、创业板指涨超1% 稀土板块大涨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