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 ,香港投行圈正上演一场久违的“速度与激情 ” 。
今年上半年,港股IPO迎来爆发式增长,半年的融资规模同比激增714% ,达到140亿美元,催生了近55亿港元的天价上市中介费用。而这个“烧钱也赚钱”的圈子里,保荐人拿走半数以上费用 ,会计师分羹8%-12%。
随着市场爆发,中资券商业绩显著提升,13家在港上市券商投行收入达91.7亿港元,同比增长30% ,中金公司、国联民生 、申万宏源收入增长位居前三;市场格局也在悄然生变 。中资券商在保荐人排行榜前五中占据四席,合计市场份额达46.8%,较2020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。
业务爆发直接点燃了人才争夺战。香港持牌金融专业人士数量在过去一年大幅增加 ,各家机构纷纷加码“抢人” 。有人才顾问透露,拥有保荐人签字权的专业人士,年薪普遍超过百万港元 ,部分中高级职位薪酬涨幅超过20%。为快速招揽人才,甚至有机构愿意为心仪候选人支付高额“代通知金 ”。同时,外资投行也纷纷加入战局 ,通过提高实习生转正率、加速晋升通道等方式争抢优质人才。
上市费用超50亿港元
在中国资产重估及境内企业赴港上市热情回升的背景下,港股市场表现亮眼 。中金数据显示,上半年 ,港股IPO融资规模同比增长714%,达到140亿美元,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118%至2402亿港元。
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8月22日 ,今年以来,港股共有54只IPO上市新股,募资总额超过1300亿港元 ,几乎等于2023年、2024年的总和,相应上市费用总计约54.92亿港元,平均每只新股的上市费用约1.02亿港元。
第一财经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 ,每个大型IPO项目,投行 、律师、会计师平均可收取总费用1~2亿港元,其中会计师费约占8%—12% ,保荐人费占50%—60% 。
这一波上市热潮,显著提振了头部券商的业绩。
第一财经据choice梳理,目前在港上市的13家券商(已披露业绩) ,2025年上半年的承销与投资银行费用收入合计91.7亿港元,较去年同期的70.6亿港元有明显提升。
其中,收入增长最多的为中金公司、国联民生 、申万宏源,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.06亿港元、3.955亿港元、2.589亿港元 ,达到9.77亿港元、1.53亿港元 、3.69亿港元 。
中资券商的港股业务,成为新的业绩增长引擎。如中金公司,2025年上半年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3单 ,几乎包揽了宁德时代、海天味业、三花智控等大型“A+H股”项目,主承销规模超过28亿美元。此外,该公司为全球协调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0单 ,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0单,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再融资及减持项目10单;华泰金控(香港)上半年完成9单港股IPO保荐项目,保荐数量位居全市场第二;国泰海通完成2单IPO保荐及14家再融资 ,并有39单IPO项目已递表;中信建投国际在香港市场共参与并完成港股IPO保荐项目3家,股权融资规模429.26亿港元 。另外,作为配售代理 ,中信建投国际服务老铺黄金的再融资项目,募集资金27.15亿港元。
在港投行人员也正进入多年以来最忙的季节。在香港一家中资券商从事投行业务的李李(化名)告诉记者,他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放过假期了,从年初到现在 ,业务基本就没有断过 。
“前两年淡季的时候,公司陆续裁了一些人,现在人手明显不足 ,短期招人也难,因此近期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做业务。也算是一种甜蜜的烦恼吧。”李李说。
热度也延伸至审计行业 。“往年的话基本1月到4月是忙季,因为要接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 ,之后就可以放假。今年IPO项目太多,现在办公室的人基本到7月都没放过假, ”在港资深审计人士余亿(化名)称。
投行抢人热潮再现
香港投行正掀起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。
据彭博整理的香港证监会数据 ,截至6月底,香港持牌金融专业人士近4.25万人,过去12个月净增约1200人 ,其中中信证券及中信里昂新增约300人,招银国际及华泰金控(香港)分别增约70人。
“自3月起,港股IPO相关职位的数量,较去年全年增长约30% ,不少公司正在积极开放岗位 、争抢专业人才,”香港某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经理Vicky(化名)向第一财经表示。人才供不应求之下,多家投行迅速打响抢人大战 。
Vicky透露 ,香港金融从业者的离职通知期通常为1至3个月,而眼下一些急需用人的投行甚至愿意“付费买断通知期”。比如候选人有2个月通知期,新东家会支付相当于2个月的薪金作为补偿。第一财经查询多家内地与香港招聘平台也发现 ,近期中资投行释放的岗位数量显著多于去年同期 。
以中金公司为例,第一财经根据中金公司官网披露数据统计,截至9月3日 ,近2个月来社会招聘中共释放15个投行相关岗位,其中有6个岗位工作地点在香港,占比超过一半。
外资投行同样频频出手。据业内消息 ,高盛香港IBD暑期实习生转正率从往年50%提升到90% 。摩根士丹利推出“快速晋升通道”,据称2年内可升至Associate(正常需3年)。针对这一消息,记者向上述外资行人士求证,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复。
中资券商在本轮抢人大战中占据主导 ,这也与港股IPO市场中投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。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9月初,港股保荐人业务排行前五名中 ,四席为中资机构 。
其中,中金公司以22家保荐项目位居第一,市占率达17.46%;中信证券(香港)有限公司、中信里昂证券有限公司分别保荐14家、12家 ,占据市场份额约11.11% 、9.52%。华泰金控(香港)以11家保荐项目、8.73%的市占率紧随其后。前四家中资券商合计市场份额高达46.82%,形成压倒性优势 。
“ ”
这与前几轮行情显然有所不同。2020年同期,保荐人排行前五名中,只有3家为中资券商 ,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2.84%。
重金留人
香港投行激烈抢人之余,也正以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策略全力“留人” 。
根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,中信证券计划提高其香港子公司中信里昂证券的薪酬水平 ,部分初级助理月薪上调15%至30%,达到约7.5万至8万港元,基本回升至2022年水平,不过此次调薪并未覆盖全体员工。
李李(化名)告诉第一财经 ,目前业内涨薪是大势所趋,但是还较少有直接抬高基础月薪,因为投行大部分属于“多劳多得” ,负责项目越多、工作量越大,薪资自然也水涨船高。
“具体的数字我不太好透露,但到目前为止 ,今年的薪资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了 。 ”李李称,不少专注港股业务的同行都迎来丰收年,“干一年抵过去两年”。
Vicky也透露 ,目前市场上拥有保荐人签字权 、三年经验的人士,年薪基本都在百万港元以上。VP级以上的薪酬包也较此前行情差时上调约20%~35% 。招聘市场、猎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火热期。
尽管多数券商未公开披露在港业务人员的具体薪酬情况,但根据第一财经基于Choice数据及2025年中期报告进行的估算(注:若未公布最新员工总数 ,则采用去年末数据),部分在港拆分上市中资券商人均薪酬呈现明显波动。
其中,国泰君安国际的人均薪酬从61万港元上涨至71万港元,兴证国际的人均薪酬从45万港元上涨至54万港元。而申万宏源香港、交银国际则有小幅下滑 。
这一行业的薪酬热度也在宏观数据中得到体现。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 ,今年二季度,香港市民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(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)为2.23万港元。与一季度相比,大幅提升9.8% ,而金融及保险业以4万港元的月收入中位数位居榜首 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盛达app,本文标题:《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:炒股配资杠杆-港股IPO火爆收入激增 香港投行人称“薪酬一年抵过两年”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